当美国海军宣布下一代核潜艇推迟到2040年建造,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正悄然倾斜。一位退役上校在权威期刊上描绘了一场“核潜艇大胜中国舰队”的幻想战役,细节逼真却漏洞百出。这究竟是战略推演,还是焦虑下的自我安慰?
美国海军最近宣布,下一代核潜艇SSN(X)的建造计划从2035年推迟至2040年。这一决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美军内部激起层层涟漪。
尤其对那些急于扭转西太平洋战局的人来说,延迟五年几乎等同于“战略灾难”。毕竟,美国空军在西太的优势早已不复存在——F-35A战机躲到远离台海的日本三泽基地,而非前沿的嘉手纳,已说明问题。
在这种背景下,美国海军似乎想靠核潜艇“单骑救主”。
近期,《美国海军学会学报》刊登了退役海军上校威廉·托蒂的文章,详细构想了2026年台海战争场景:美军核潜艇潜入中国禁航区,用鱼雷击沉53艘中国军舰,包括两艘航母和两艘两栖攻击舰。
托蒂并非普通军迷,他曾任“洛杉矶”级核潜艇艇长、太平洋舰队潜艇支队司令,还曾在雷锡恩等军工巨头担任高管。他的文章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海军的真实焦虑与战略倾向。
托蒂的设想看似精密,实则充满漏洞。
他假设美军在开战时仅有4艘核潜艇可立即投入台海,却靠“隐蔽突袭”取得惊人战果。但问题在于:台湾海峡水深复杂,虽适合潜艇隐蔽,却同样不利于潜艇作战。
核潜艇需抵近至鱼雷射程内发动攻击,而海峡两端密布反潜网络,中国已构建海底水声监测系统、低频拖曳声呐、无人潜航器等多层探测体系。
美军潜艇频繁进出海峡且仅被击沉两艘?这未免太过夸大。更讽刺的是,托蒂竟假设中国航母会在海峡内被击沉——现实中,中国航母早已将作战重心置于西太平洋,而非狭窄海峡。
美军核潜艇的另一个软肋是后勤短板。
托蒂承认,潜艇在击发鱼雷后需耗时数周往返补给船重新装填,而中国反潜力量会迫使潜艇低速潜航,进一步拉长周期。
与此同时,美国造船业早已不复冷战时期的辉煌——现役核潜艇仅48艘,不到冷战高峰期的三分之一。船厂维修能力严重不足:2021年在南海“撞山”的“海狼”级核潜艇“康涅狄格”号,要到2026年才能修复返役。
供应链断裂、技工流失、设施老化……这些结构性问题绝非增加拨款就能解决,而是美国去工业化困局的缩影。
值得注意的是,托蒂的推演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问题:第一,台湾海军舰艇在战争中“凭空消失”,未被纳入攻击目标;第二,核潜艇只能实现“海上拒止”(阻止敌方利用海洋),却无法实现“海上控制”(确保己方投送力量)。
换言之,即便美军击沉再多中国舰船,也无法靠潜艇赢得陆地战争。这种“唯装备论”的思维,暴露了美军对体系化作战的轻视。
而中国反潜力量的进步早已远超美军想象。
除了固定海底声呐阵,054A、056A护卫舰搭载的主动拖曳声呐可远程锁定目标,反潜导弹与智能水雷则能封锁关键水道。无人机与无人艇的大规模应用,更让反潜从“单点猎杀”升级为“网络围剿”。美军幻想用几艘核潜艇改变战局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托蒂的文章本质上是一篇“战略爽文”,旨在为美国核潜艇部队争取更多预算。
但现实是,美军面临的根本问题并非资金,而是工业能力衰退与战略误判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,美国一再尝试“再工业化”,却收效甚微。正如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所言:“中国发展太快了,以至于人们都来不及惊讶。”
未来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,绝不会由几艘核潜艇决定。而是取决于体系对抗能力、工业产能与战略耐心。美军若继续沉溺于“单点突破”的幻想,只会离现实越来越远。
信息源:《美国海军学会学报》、美国海军作战部署公开数据、中国反潜技术发展研究
展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