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潍坊日报
◎管瑞萍
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,需从多维度制定科学策略,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。
营造“沉浸式”生活化劳动认知氛围。校园内,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开心农场、手工坊,在教室设置“劳动角”,摆放整理工具与劳动成果展示板,让学生随时接触劳动元素;班级里定期开展“劳动故事分享”、争做“劳动小达人”活动,营造“爱劳动、会劳动”的氛围。家庭中,为孩子预留劳动空间,如设置专属收纳区,让孩子方便整理个人物品,同时减少家长“代劳”,引导孩子参与家务。
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。家校社协同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支撑。学校需建立“劳动清单”,按年级明确任务,并定期与家长沟通进度;家庭中让孩子每天参与日常劳动,形成持续性,建立责任意识;社区开放公益劳动资源,如助残、敬老、扶贫等,组织学生定期参与,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提升劳动能力,形成“学校教技能、家庭养习惯、社区拓视野”的协同格局。
实行“一加一”多样化劳动课程评价。科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劳动热情。平时表现评价利用劳动清单记录劳动项目参与、劳动技能掌握、劳动习惯养成等情况,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进步。阶段综合评价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,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,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(作者单位:潍坊市寒亭区富亭街小学)
展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